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報告認為——全球經濟持續(xù)疲軟 金融市場壓力不減
■2016年上半年全球經濟低迷增長,物價指數相對平穩(wěn)。發(fā)達經濟體緩慢復蘇,美聯(lián)儲暫緩加息;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,俄羅斯、巴西等國仍深陷衰退。
■全球金融市場有所回暖,新興市場國家匯率普遍深度貶值后回升,股票市場大幅震蕩,大宗商品價格觸底反彈,金融穩(wěn)定性有所好轉。
■預計2016年三季度和全年全球經濟仍將維持疲軟增長態(tài)勢,金融市場面臨的風險壓力不減,美聯(lián)儲加息和英國脫歐等因素仍將進一步影響避險情緒。
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日前在北京發(fā)布《2016年三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?!秷蟾妗坊仡櫫?016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金融運行情況,展望了2016年下半年經濟金融形勢,并對熱點問題做了專題分析。
關于全球經濟金融形勢,《報告》認為,2016年三季度全球經濟仍將維持疲軟態(tài)勢。美國經濟復蘇放緩,歐洲經濟復蘇范圍擴大,日本面臨日元升值和通縮困擾。新興經濟體經濟復蘇力度回升,但總體上仍較疲弱。
美國經濟或溫和回升
美國經濟自2015年第二季度以來經歷了減速增長,2016年第一季度實際GDP年化增長率僅0.8%。主要負面因素是非居住類固定投資、工業(yè)產出、凈出口和庫存投資的負增長,以及部分季節(jié)性因素。個人收入增長、失業(yè)率下降、油價較低等正面因素支持消費者支出增長。第二季度經濟增長溫和反彈2.5%左右,除消費者支出外,固定投資、工業(yè)產出恢復溫和增長。然而由于企業(yè)利潤增長乏力,投資意愿依然有限,固定投資并未強勁增長。企業(yè)庫存縮減幅度下降,但仍處于下滑狀態(tài)。由于外部市場及美元因素,出口未明顯增長。從主要先導性指標看,美國經濟在第三季度具有持續(xù)溫和增長的基礎,衰退的可能性不大。鑒于就業(yè)增長放緩以及英國脫歐等風險,美聯(lián)儲在6月的政策會議上按兵不動,降低了2016-2018年利率上升幅度和頻率的預期,同時下調GDP增幅預期,并堅持認為美國經濟在短期內仍具有持續(xù)增長的基礎。美聯(lián)儲并未排除2016年內加息兩次的可能性。
亞太地區(qū)經濟趨穩(wěn)
以日本為例,《報告》分析,2016年上半年,日元升值成為困擾日本經濟的最主要因素。受避險需求增加、美聯(lián)儲加息預期放緩等因素影響,日元匯率從年初的1美元兌120日元升至1美元兌102日元 (截至6月24日),創(chuàng)21個月來新高。日元升值將對日本出口造成較大負面影響,并加劇通縮壓力。日本出口自2015年10月以來連續(xù)8個月出現同比負增長,汽車、機械等對出口依賴度較高的企業(yè)信心明顯低落。日本內閣府的調查顯示,日本出口企業(yè)的平均盈虧平衡點為99,即日元匯率跌至1美元兌99日元或以下,日本出口企業(yè)將面臨虧損。當前日元匯率已接近日本政府干預底線。展望未來,《報告》認為,總體來看,下半年日本經濟可能有所好轉,對日元進一步形成升值壓力。日本政府可能會對日元進行干預,值得關注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6年上半年,鑒于美國加息緊迫性下降,美元匯率指數回穩(wěn),國際資本流出亞洲新興市場的情況得到逆轉?!秷蟾妗贩治觯捎诘褪I(yè)率、可支配收入增長、較低的大宗商品價格和宏觀經濟政策的支持,亞洲新興經濟體內部需求依然相對穩(wěn)健,但外需疲軟,外貿表現仍然乏力。預期下半年美國緩慢加息,國際資金可能繼續(xù)回流亞洲。同時,由于結構性改革,亞洲新興市場不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,經濟增長動力將繼續(xù)恢復。亞洲開發(fā)銀行預測亞洲發(fā)展中經濟體2016年及2017年的GDP增速仍達到5.7%,并將今明兩年通脹率預期上調至2.5%及2.7%。IMF預測亞洲新興及發(fā)展中經濟體今明兩年通脹率將略為回升至3.0%及3.2%。
未來全球將面臨三大風險
根據《報告》,未來全球經濟將面臨三大風險:一是美聯(lián)儲今年下半年仍然有加息的可能性,并將面臨日益增多的干擾因素;美國大選結果可能對美國政策走向帶來很大的變化。這將影響全球投資者信心,成為金融市場波動的一個源頭。二是英國脫歐將引發(fā)新的國際政治風險,在中長期內導致歐洲民粹主義活躍,一體化進程倒退;歐元區(qū)失業(yè)率依然高企,難民危機仍在威脅歐洲的團結與穩(wěn)定,對歐洲經濟產生新的沖擊。三是新興市場資本外流的勢頭仍未逆轉,債務比例特別是非金融公司部門的債務還在不斷攀升,爆發(fā)危機的風險仍未消除,可能成為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的誘因。
突破全球經濟增長低迷陷阱的三大舉措
《報告》認為,要突破全球經濟增長長期低迷的陷阱,強化全球合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,主要應著眼于以下舉措:一是著力協(xié)調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取向,應更加關注外溢影響和提高透明度、可預期性,給投資者注入更為穩(wěn)定的預期,特別是減少貨幣政策分化對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負面沖擊。二是協(xié)力加強國際監(jiān)督和財政支持,推動各國結構性改革,發(fā)揮財政政策刺激的空間,進一步扭轉全球經濟增長潛在水平下滑的態(tài)勢;支持開放的全球體系和多邊的貿易體制,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。三是加強主要國家之間的戰(zhàn)略溝通,減少大國政治與經濟博弈對地緣政治格局帶來的不穩(wěn)定因素,特別是少數國家刻意推動的所謂“再平衡”戰(zhàn)略,意圖通過主導新的全球貿易規(guī)則,擴張經濟版圖,對全球投資環(huán)境帶來不利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