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古斯塔夫”颶風威脅解除之后,全世界對國際原油價格,“高處不勝寒”擔憂終于可以松口氣了。對于中國來說則可能意味更多。“如果油價按此幅度持續(xù)下跌,我們對中國經濟的預測,將會做比較大的修正。”雷曼兄弟公司高級中國經濟學家孫明春說。根據他早先預測中國2009年GDP,增速將在出口和緊縮壓力下跌至8%。他還稱“古斯塔夫”拐彎了,全世界都得救了,這對中國經濟的外部環(huán)境來說,也是非常正面的加分因素。就現實而言油價的節(jié)節(jié)走低,將使物價、企業(yè)盈利、GDP增長都得到改善。“很直觀地看,原油進口成本降低了,通貨膨脹壓力減輕,政府少掏錢搞補貼,很多與經濟相關的鏈條都會受益。”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說。就企業(yè)成本而言,中國的能源消費2/3用于工業(yè)領域,只有1/3用于交通運輸,油價下跌將使工業(yè)企業(yè)的成本明顯減少,這將會抑制通貨膨脹。據中國不飽和樹脂網(www.upr-e.cn)專家介紹,對于中國最大的2家能源公司來說,油價下跌則意味不同。中石油由于是最主要的原油勘探開采商,油價下跌會導致其贏利下降;而中石化是最主要原油進口商和煉油商,油價下跌會導致其虧損減少。不過由于原油在全球都是政策干預非常強的領域,能源公司的贏虧往往更多是與政策相關,而原油價格反倒是次要因素。例如國家一方面對成品油推行指導價格,另一方面財政部既征收原油特別收益金,也在油價高企時對煉油企業(yè)進行巨額補貼等。
“油價走低,現在各方面的壓力當然減輕了很多,這為很多討論已久的能源改革政策,打開了實施空間。”牛犁說,“例如出臺燃油稅、推行更多的節(jié)能減排措施等中長期能源發(fā)展戰(zhàn)略。”從更廣的角度來觀察,原油是本輪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風向標。2006年以來隨著原油的迅猛上漲,鐵礦石、有色金屬、煤炭,甚至糧食都走出一波大牛市;而隨著油價的下跌,這些大宗商品也都走上漫漫熊途。中國是這些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國,原油價格引領這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,為國內經濟大大減輕了壓力。“我們認為,原油價格目前的走勢還需要觀察,主要要看到底能持續(xù)多長時間。就目前而言,盡管原油價格在不斷走低,但今天的價格仍然比去年早期高了40%,所以壓力還是存在的,需要謹慎觀望。”孫明春說。國際油價在今年接連不斷“發(fā)威”沖躍150美元大關后,近期出現了急劇回落的相反走勢。據中國不飽和樹脂網(www.upr-e.cn)專家介紹,稍前紐約10月份原油期貨曾最低跌至105.57美元,為4月4日以來最低。而目前國際油價盡管已恢復到每桶110美元以上,但與7月11日創(chuàng)下的每桶147.27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相比已下跌近25%。颶風“古斯塔夫”被看成了此番國際油價快速下跌的催化劑。而正當業(yè)界對國際油價急劇回落是暫時現象還是徹底轉向爭論不休之時,國內媒體紛紛把目光轉移到中國能源價格機制改革上。
上個月國家發(fā)改委副主任張國寶,在出席“中國能源狀況和國際合作”會上表示,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變化,應該根據北京奧運會后中國整體經濟發(fā)展的情況,以及國內外的能源狀況作出調整。而這番講話是他兼任國家能源局局長以來對中國油價調整與改革發(fā)出最強烈的一次信號。對即將出現的國內成品油價格再次上調,一些權威投資機構預測,調價幅度可能不會高于今年6月的16~18%。那一次上調國內汽油和柴油價格每噸各提1000元,而上調前國際市場油價持續(xù)大幅度上漲,基本保持在100美元上下。近2年來每當國家發(fā)改委下發(fā)“調價”通知時,無不都在強調“為解決國內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倒掛加劇而引發(fā)的激烈的供求矛盾”這一初衷。而事實上每一次單純的成品油價格調整,早已成為權宜之計,中國石油已到了無法承受之重的地步。從1998年起中國開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,當時定下兩個目標:一是與國際油價接軌,二是保持油價穩(wěn)定。而今回頭來看在實現這兩個目標上,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不菲的業(yè)績,但價改“治本”問題始終未徹底觸及。市場分析人士指出,中國能源價格的市場化進程走得太慢太長,即使在今年再次對成品油調價后,與國際價格相比,中國能源價格還低很多。而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格局,我們維持這一價格“洼地”并不利于中國整體經濟的長期發(fā)展。
值得關注的是在穩(wěn)健的改革步伐,比“一步到位”更符合國情的指導思想統(tǒng)領下,中國推進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也貽誤了不少好時機。“在國際油價三四十美元之時,我們沒有出手;當國際油價五六十美元之刻,我們期待回落再出手;在國際油價七八十美元之際,我們猶豫不敢出手。”一位能源專家如是說。中國不飽和樹脂網(www.upr-e.cn)專家指出,每逢談到中國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時,政府有關部門對外總稱“擇機出臺”。而就是這4個大字讓中國現在不得不在通脹壓力,如此高的時候來實施能源價格的改革與調整。事實上當今中國成品油價格機制改革,是中國經濟發(fā)展全球化的需要,而決不是尋找一個時機的簡單問題。原國家發(fā)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認為,能源價格的扭曲已經給中國的能源利用、經濟發(fā)展和環(huán)境保護帶來了嚴峻的考驗。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國內能源資源稀缺、國際能源供需緊張程度的石油價格,必須盡快調整過來。作為當今全球第2大石油凈進口國,中國2007年進口石油總量已達到1.968億噸。從1993年開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,中國的石油進口量每年遞增1000萬噸左右且逐年加大。對于一個目前已成為石油消費絕對水平上的2號大國,中國若想維持原有的能源低價策略,效仿當年美國低能源價格政策,恐怕是難以為繼的。因為國民總體情況是相差的太不一樣了。
眾所周知由于美國的低能源價格的政策,其油價長期以來比歐洲、日本的價格低一大塊,由此導致美國的人均能源消費比日本、歐洲的人均能源消費相差將近一倍。而折合各種能源,歐洲人均消費為4噸標準油,美國人均消費為8噸標準油。專家坦言,按照該人均能源消費標準,中國非但無法效仿美國,也來不及學習歐洲、日本。因為即便按照歐洲、日本的人均能源消費來計算,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,把全世界的石油一半來供給都還不夠。當前中國實行一個高能源價格政策已迫在眉睫,而一個以重點在于治本的中國成品油定價體制改革新案已經敲定。有關人士披露將依據綜合發(fā)展情況,有望在年內導入全面實施。此次中國成品油價格改革,國務院高層明確要求政府部門應該在能源價格改革中更為積極主動,而不是步步都被市場和企業(yè)逼著走。改革要著眼于根本,徹底理順體制關系。此次中國成品油價格改革的具體方案,無疑將涉及原油和成品油這兩大塊。而此前國內原油已經接軌,無非這次要“無縫”接軌。至于成品油則可能有控制地與國際接軌。對國際油價走勢,沒有任何一個權威機構能夠精確地計算。據市場監(jiān)測數據顯示,今年初時,國際油價在為90至100美元區(qū)間,數月后它飆升到140至150美元區(qū)位,目前國際油價回落在110美元上下。嚴峻的能源市場環(huán)境,往往是協(xié)調各方利益,推動能源價格改革實現突破的機會。期待中國拿出更大的勇氣面對成品油價格改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