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9月CPI環(huán)比或繼續(xù)上行 物價調控重要性再度凸顯
在經歷了7月和8月的迭創(chuàng)新高之后,9月份我國消費者價格指數(CPI)的走勢尤為引人關注。業(yè)內人士普遍認為,9月份我國CPI同比增速仍將在3.5%左右的高位區(qū)間,環(huán)比來看會比8月份有所上升,在經濟增速下降勢頭得到緩和之后,物價調控的重要性似乎再度凸顯。
在16日舉行的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上,中國發(fā)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預計,未來一兩個季度,包括貨幣政策等在內的一些抗通脹措施可能會出臺。
“9月份我國CPI環(huán)比可能還會繼續(xù)上升,主要原因是9月食品價格繼續(xù)上行的推動,盡管之前造成CPI同比增速較高的翹尾因素目前已經有所減弱,但是食品價格依然是物價向上的推動力。”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。他預計,9月份CPI同比增速仍將在3.5%左右的高位區(qū)間。
2、經濟運行料放緩 “十二五”重心轉向內需
國家統(tǒng)計局將定于本月21日公布中國第三季度GDP數據,目前多位經濟學家及多家機構均表示,中國GDP增速將逐季回落,經濟運行將溫和放緩,預計三季度GDP增速將放緩至10%之內。專家表示,未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將保持穩(wěn)定,經濟增長重心將轉向內需。
“中國經濟運行將溫和放緩;中國進出口增速將明顯放緩,2011年的增速將達到非常低的水平。”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(CCWE)在16日發(fā)布《2010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預測與分析》中作出趨勢性預測:中國GDP增速2010年在10%左右,2011年則回落至9.5%左右。
不過,經濟學家表示,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將繼續(xù)保持穩(wěn)定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中國經濟增長重心將轉向內需。
3、9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0.8%
國際清算銀行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,9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19.65,較8月的118.67升值0.8%。9月,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,是當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的主因。9月美元指數持續(xù)走低,當月貶值5.2%。美元貶值引發(fā)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紛紛“被升值”。9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幅達1.6%,而自6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,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近3%。
當前,人民幣升值預期較為強烈,不少機構預計人民幣今年升值幅度將達5%。分析人士認為,在量化寬松背景下,由于中國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和人民幣升值預期,預計流入中國的境外資本將大規(guī)模增加。這會給人民幣匯率帶來更大壓力,央行在對沖操作和流動性管理方面面臨越發(fā)嚴峻的挑戰(zhàn)。
4、中國產品深陷新一輪貿易摩擦重圍
作為貿易摩擦的最大受害國,中國面對的貿易保護壓力并沒有像預想的那樣,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消退漸漸減輕,反而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。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從低端產品向高科技產品蔓延,從發(fā)達國家向發(fā)展中國家蔓延,從產品層面向產業(yè)、政策層面蔓延,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動向。在正在舉行的第108屆廣交會上,許多外貿企業(yè)對新一輪的貿易摩擦憂心忡忡,并且開始提前預警,加強防范。
美國財政部10月15日發(fā)表聲明,宣布原定當日向國會提交的最新一期《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》推遲公布,中美之間的“匯率戰(zhàn)”風險暫緩。但對于中國外貿企業(yè)而言,隨時可能發(fā)生的匯率摩擦仍然是一劍高懸。